将本站设为首页
收藏笔趣阁

笔趣阁

首页 书架
字:
背景色: 关灯 护眼
首页 > 汉末孤锋 > 上庸根基 第二章 疑心

上庸根基 第二章 疑心(1 / 2)

裴谦办事极重实效,既与陆逊定了半年之约,便立刻给予了与其才智相匹配的待遇。他并未让陆逊继续居于先前软禁的偏院,而是在「望荆堡」内宅区域,专程命人收拾出一间净室。

远离军营喧哗,推窗可见院内疏竹,更显雅致。室内打扫得一尘不染,墙壁新近以细泥抹平,地面铺着干燥的蒲席。一应器物虽不奢华,却极尽周全:一张宽大的榆木书案,案角摆放着青瓷笔洗、一方歙砚,以及数支品相上佳的狼毫、兔毫笔。

一旁的书架上,整齐码放着空白的竹简、木牍,以及裴谦能搜集到的各类典籍,虽谈不上汗牛充栋,却也涵盖了经史、农政、律法乃至一些地理杂记。墙角设有一张舒适的卧榻,铺着洁净的葛布被褥。

窗边小几上,除了那套陆逊惯用的茶具,还常备着时令果品。

更重要的是,裴谦指派了一名沉静伶俐、识得些许文字的老仆专门负责照料陆逊起居,传递饮食,并严格吩咐不得打扰,亦不许外人轻易靠近。堡内众人只知此乃将军极为看重的客卿居所,具体身份却鲜有人知。

如此一来,陆逊虽仍不得自由出入堡寨,但其生活环境与先前已是天壤之别。这间净室成了他运筹思索的静斋,笔墨纸砚是他挥洒才智的利器。他得以在一种被尊重、被需要的氛围中,潜心为裴谦勾勒房陵郡的生聚之策。

此刻,他正凝神听着裴谦阐述月余考察的成果与忧虑。

裴谦的手指划过粗糙的简图,语气沉静却带着紧迫感:“伯言请看,此便是我房陵根基。郡籍仅六千余户,口三万余。地僻人稀尚在其次,依常规税赋度支,岁入所能供养之郡兵,不过五百之数!此诚腹心之患。幸得申耽之粮,暂解一年之急,然若不能在此期间寻得生财聚力之道,一年后,你我皆成无根之木,无源之水。”

他又将几片记录物产、匠户的木牍推至陆逊面前:“郡内并非毫无底蕴。山林有漆、药材、良材,河泽有鱼获之利,散落匠户虽不多,亦能铸铁、木工。然皆如散珠,未能成串,其利甚微。”

陆逊默默听着,目光快速扫过那些数据与记录,心中已是明镜一般。他沉吟片刻,方缓缓开口,声音平和却直指核心:“将军所忧,乃开源与节流二事。节流者,非克扣士卒民夫口粮,而在物尽其用,人尽其才。开源者,非横征暴敛,而在因地制宜,广辟利源。逊有一策,或可两全。”

他执笔,在一方空白的木牍上写下“屯田”二字。“此乃魏枣祗旧制,现成之法,拿来用之,最是稳妥。可选房陵、昌魏河谷之地,立军屯、民屯。将军麾下士卒民夫,择其精壮娴熟农事者,编为屯田兵,郡府予牛、种,所获按官六民四或对半分之。此策一行,一年内,军粮可部分自给,二年或可大半自足,此乃固本之基。”

接着,他又写下“百工”二字。“散落工匠,需聚其力。可设‘百工署’统辖,按其技艺分等,给予钱粮,专司打造、修缮军械农具。将军可颁下制式,统一规格,如此则器用坚牢,效率倍增。山中矿点,需探明,设小规模官冶,即便产量不高,亦能省去外购铁料之耗。”

笔尖再动,“山泽之利”四字落下。“漆、药、木材、桐油,皆可官营专卖。组织人手有序采伐收集,由郡府出面,与汉中、乃至荆州北部隐秘交易,换回盐、铁、布匹等紧缺物资。此非小利,乃沟通内外、以土产换急需之血脉。”

最后,他写下“兵制”。“兵力贵精不贵多。现有兵力,需分等。精选五百至一千为常备‘战兵’,严加训练,甲械优先供给。余者皆为‘屯田兵’,农隙操练,战时为辅兵或守城。如此,则能以最小耗用,维持最强战力。”

陆逊放下笔,看向裴谦:“此诸策,环环相扣。屯田解粮秣之忧,百工署与官冶保器械之需,官营专卖通财货之流,兵制改革省养兵之费。推行之初,必有艰难,然只要将军有决断,上下用命,半年之内,必见成效。房陵根基可自此而固。”

裴谦听完,眼中光彩大盛。陆逊之策,并非奇谋巧计,而是堂堂正正、扎根于现实的系统性的治理方案,将他考察所见的零散信息悉数串联,化为了清晰可行的步骤。这正是他目前最需要的东西。

“好!便依伯言之策!”裴谦抚掌,语气中带着难得的振奋,“明日我便召集傅肜、廖化等人,将此诸策细化,分头推行。这‘百工署’与官营专卖之事,恐怕还需伯言多多费心,拟定详细章程。”

陆逊微微颔首,淡然道:“既应将军之约,自当尽力。逊于江东时,亦曾留意此类庶务,稍后便可将细则草拟出来,供将军参详。”

两人相视一笑,虽仍各为其主,但在这斗室之内,为了房陵这“一亩三分地”的生机,一种基于才智碰撞与务实目标的奇特默契,已然生成。烛火噼啪一声轻响,映照着案上那幅即将被改变的土地图景,也映照着两位当世俊杰心中各自不同的盘算与期望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

有陆逊暗地筹划,廖化捉刀协助署理房陵郡的政务,裴谦得以腾出手来梳理一下军事构成脉络,在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养军之资的前提下,裴谦只保留并补齐了六百战兵的摧锋营,这六百将士单独编为兵户,不承担军户的屯田之责,专职为兵。还是归高进、薛勇、陈肃分别统领,陈肃在关羽安排西撤时便是配属周仓、廖化一路,有惊无险,如今官复原职。选锋卫交由张南统领,算是裴谦的亲卫。其余从荆州来的幸存士卒加上民夫暂编为四千余军户,征调即为兵、闲时即为民,由郡治出面撮合这些外来户与当地适龄女子通婚,帮助他们落地生根。

原有的郡兵中的三百余匠人转为匠户,剩余的军户与新增的这四千余户一同交由傅肜统带,采用轮换制,每轮征调五百人,为期一年,专职负责郡内巡防、缉盗、守城等一应治安之责,称为“当值郡兵”。期满后返乡,再由下一轮征调者接替。如此,既可保郡内常备治安之力,又不至过度占用耕作劳力。

目前的军队建制规模不大,武吏数量很充足,不用裴谦耗费太多精力在整肃军纪、及日常作训上。下车伊始之时事情千头万绪让人望而生畏,待沉下心来慢慢梳理,一件一件的分配好专人负责后,后面的脉络便逐渐清晰,各项事务也得以纳入正轨,虽不至顷刻间政通人和,却也能看见诸事渐次推行,郡治内外运转的章法初具雏形。

待诸事皆有头绪时,裴谦倒是变得常有空闲了,是时候开始实施下一步计划了,

有道是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裴谦早就有意从军队的装备入手,以期更加有效的提高士卒的战斗力及战场防护能力。政务上既然委给了陆逊,裴谦自然不便过多干涉,但好在编练了许多军户,若不深度挖掘其中潜力,实在可惜。况且,冶铁、锻造这类基础行业的振兴,往往能带动农具、工具乃至各项建设的进步,诸业相辅相成,正是强基固本之要。

因此,裴谦决定先利用手中的军户,尝试发展一下“军管工坊”行业。

热门推荐